文/心靈牧場
因為信息差的原因,有些廠家欺騙客戶不懂,以高利潤的價格銷售產品,這無疑是“殺雞取卵”的銷售方式,客戶最終了解實際價格后,會毫不猶豫地選擇“不再合作”,廠家因此而“丟失”客戶,孰不知“開拓一個新客戶,要比維護一個老客戶難五倍!”,這種銷售方式,可能單次獲利不菲,但并不具備可持續性。
一個廠家在競爭激烈的商海中,要想保持經久不衰,一定是擁有一批忠實的、緊緊追隨的客戶群體,是以龐大的“客戶基數”為生存之本,而不是以“追求暴利”為發展之道。“產品價格”與“銷售量”存在這樣的統計學關系:產品價格每增加一個單位,銷售量就會減少一個單位;產品價格每減少一個單位,銷售量就會增加一個單位。相比之下,后一種方式,更易獲得客戶擁躉。
任何一款產品的生命周期大致有:初試期、成長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等。初試期,即產品經研發、打樣、試點,剛剛投放市場;成長期,即產品經少量投放市場以后,受到用戶的好評,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;成熟期,產品普遍被市場認可,并被大量安裝使用,同時出現多家競爭對手之間互相追趕,技術已趨于成熟;衰退期,產品已出現性價比更高的“替代品”,或淪為不太追求質量的易耗品,沒有核心的技術門檻,可能面臨淘汰。
產品處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,其價格就會存在一定的波動性。初試期,最新開發的廠家需通過“客戶需求反饋”、“功能設計籌劃”、“技術路線裁定”、“打樣品設計與完善”、“應用場景反饋數據”、“產品投放改良”等一系列研發過程,最終才能產品定型,而上述各環節的研發費用需要分攤進成本,且市場需求量不大,故產品價格較高。當產品進入成長期、成熟期后,其前期的研發費用已基本分攤完畢,市場需求量也在逐步增長,各競爭廠家也競相出現,產品價格信息在逐步透明化,“信息差”也越趨變小,這時還想墨守陳規,始終抱著起初的高利潤價格不降,最終只能漸漸丟失市場占有率。
政治經濟學中闡述,產品價格由生產該款產品所需要的“社會必要勞動時間”決定,并在短期內受供求關系影響,圍繞“產品價值”波動。所以,當某款產品處于“成熟期”時,廠家應當考慮降低價格,以擴大市場占有率,銷售量增加后,就可以通過對工業制造進行技術升級,讓“生產必要時間”低于“社會必要勞動時間”,那么該款產品的生產成本就更具市場競爭力,且批量生產所需要的“邊際成本”也會降低,這就是產品的最終可持續性利潤,也是任何想可持續發展的工廠所應當追求的獲利方式。
文章評論(0)